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九龙攒珠”建筑活标本——巢湖市黄麓镇张家疃

巢湖发布  2016-07-27 16:51

[摘要] “九龙攒珠”建筑活标本——巢湖市黄麓镇张家疃

在巢湖北岸的巢湖市黄麓镇境内,有座村庄名叫张家疃。张家疃南边是烟波浩淼的八百里巢湖,北边为山峦叠翠的大小黄山,东联县府巢城,西接省会合肥。巢湖沿岸有“九头十八嘴”之说,如龟山嘴、东梁嘴、唐嘴、张疃嘴、芦溪嘴、猛虎嘴等,张家疃占了其中一嘴。

1

2

张家疃全村有六百多户,两千多人口,耕地面积近千亩,是巢湖市大的村庄之一,被收入中国地名大辞典。张家疃很有名气,它的名气不仅是因为村庄大,主要还是它那独特的建筑形式。在巢湖市黄麓镇一带,分布着多个保存相对完好的古老村落,这些古村落的规划格局、建筑样式、文化含义,都证明了我国古代在农村规划上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准。据专家考证,这些深具江淮特色的古村落,均为古代移民村落,村落的规划布局具有统一性,其典型特色是遵循着“九龙攒珠”建筑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内也属,是江淮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村落多以“疃”命名,如张家疃、洪家疃、唐家疃等,“疃”,即村、屯,是巢湖北岸村落的特定称谓。在这些古村落中,张家疃能代表“九龙攒珠”建筑特点,是当今了解“九龙攒珠”建筑的活标本。

3

九龙攒珠

“九龙攒珠”也叫“九箭射东塘”,这种村落规划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开始成熟。所谓“九龙攒珠”,即是把村庄设计成一条条巷子,所有的巷子都对准低处的一口水塘,水塘和巷子的明沟相通,一下雨,巷子里的流水纷纷流入中部池塘,仿佛九条龙在戏水。“九”,取的是吉祥数字,巷子不一定限制为九条。张家疃主要巷道有十多条,如裤裆巷、缩头巷、西闸巷、叶家巷、沈家巷、弯巷、直巷、老巷等,另外还有一些小巷道。张家疃的整体规划为,村庄北部结构严整紧凑,自东向西排列着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巷道,与中部商业街垂直相交。民居分布在巷道间的狭长地块上,前后相连。巷道中修筑有排水明沟,与民居天井排水管道连通。在村庄中部、商业街以南,有口略呈半月形的池塘,民居排水通过巷道汇入此塘。这口塘便是“九龙攒珠”的“珠”,村人称为“甘塘”。随着人口日益繁衍,张家疃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甘塘为中心,类似圆形的村落。这些大小巷道和水沟,犹如一道道经脉,使整个村庄血脉相通、气息相融,经过六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生机活现。

自今年6月30日起,黄麓镇遭遇强降雨,巢湖水位持续攀高,镇内低洼处也出现内涝情况。黄麓镇境内的张疃村属于传统古村落,在此次强降雨中,古村落“九龙攒珠”的建筑格局让村庄安然无恙。

4

站在半月形的甘塘边,感受历史的阴晴圆缺,时光仿佛把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之间,自春秋战国始,便战火不断,成为各种拉锯战的战场。战乱使这里的人口大量流失,巢湖区域更是“千里无人烟”。而江西、皖南一带则人口稠密,元末明初南方人口开始大量往江淮迁移,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用移民的方式来均衡各地人口。张家疃始祖张元一公,正是这个时期(公元1368)从江西唐沟(豫章)迁移到巢湖北岸,选在此处定居。张元一生有二子,老大后来移居湖南,老二承先启后植根巢湖。据说张元一精通,是个有文化有实力的领袖式人物,他把故园文化带到新的居住地,“九龙攒珠”的建筑风格,明显带着江西村落建筑文化特色。张氏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子孙兴旺,门户增多,所居小村庄逐渐扩大,定名为张家疃。

张家疃以张氏聚居为主,兼有他姓附居,《宗谱》一卷《支谱告成恭记百韵》中说 “村中唯陶叶杨徐四姓附居”。村内事务由德高望重的族长、各祠堂宗长管理。解放前全村有四个祠堂——张氏宗祠、张氏小祠堂、杨氏宗祠、叶氏宗祠,并建有多个公堂屋,供后人清明、冬至祭祀之用。原张氏宗祠又称张氏老祠堂,在村庄南边。这座祠堂在1937年村庄与土匪的对抗中被焚毁,新祠堂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所建,是现在村庄中保留的祠堂。

张家疃在解放前已有四百多户,一千多人口,是巢湖北岸大的村落之一。全村以农业为主,兼事渔业,也是较大的商品集散地。南部有两个码头,中部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商业街,茶楼酒肆、杂货铺、理发店、澡堂等一应俱全。村里公办幼稚园、小学各一所,另有四所私塾,孩子们不出村就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张家疃自古民风淳朴,几个姓氏居于一村,和谐相处,做到“行让路,耕让畔”,融洽如一家。每逢节日,村里更是热闹非凡,玩灯的、唱戏的,说书的应有尽有。每年冬至,还举办“吃老命”活动,六十岁以上老人都集中到祠堂里过一天,接受隆重的款待,享受晚辈们的孝敬。

村里的老人回忆,过去甘塘周围植有柳树,翠绿环绕,“塘在村中,沼植柳,绿水青绦互相掩映,每月上烟浮,更为奇妙也”。甘塘周围现在砌上了一圈花墙,塘中心还建有一亭,亭上有楹联两副,为村里的文化人撰写,一副是“一亭祥瑞生辉泽,合族和谐享太平”;另一副是“百忍积善传家久,九龙攒珠济世长”。甘塘不是张家疃的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张家疃人深谙此道,在村子内外修挖了许多水塘,如花门塘、上门塘、虎门塘、陈家塘、许家塘、八家塘、蒲塘、芦塘等。这些水塘像母乳般世世代代滋润着张家疃周围的土地,滋养得张家疃人丁兴旺,滋生出张家疃无限风光。

张家疃除了“九龙攒珠”构造特色,另一大特点是坚固的防御体系。张家疃滨临巢湖岸畔,过去经常受到土匪骚扰,因此,自古就十分重视村庄的防御功能,拥有一套应对紧急状态的经验措施。史料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墙高八尺,墙基厚三尺,城门四道。城墙外挖了深沟放水,内下滚钩,四门浮桥全部抽掉,城墙内靠耙,尖齿朝外,防止土匪翻墙入内。”张家疃构筑坚固防御系统,创造了一种十分集中的建筑空间,使得居民在安全遭到危害时,能彼此联系,左右串联,形成强大的抵抗力。

历史上张家疃遭遇过两次较大的侵袭,一次是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军横扫巢湖期间,张家疃村民采用修闸门、建城墙等方法阻止敌人进入,抵抗数月之久,终究未遭破坏。另一次是与土匪的较量。1937年春天,土匪头目放言要在张家疃拉人下湖当湖匪。村治安大队长兼小学校长张胜怀是位胸怀正义、嫉恶如仇的乡间绅士,他立即与村里几位管事的商量对策。一天,土匪头子带着两名土匪来村里,掏出枪威逼说,要是不出人当土匪,就要开枪了。张胜怀事先已做好布置,土匪话音刚落,张胜怀做了个手势,隐藏在里屋的十来个青年一拥而上,把三名湖匪绑起来,拉到村口杀了。这下可闯下大祸,外面的土匪扬言要血洗张家疃。张胜怀紧急召开全村宗长开会,迅速成立防匪组织,组成防匪常备队,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分段包干,加班加点,筑城墙,安城门,筹枪炮,只用了三天三夜,便建成了完整坚固的抗敌防御体系。村民们齐心协力,凭借着坚固的防御体系,奋勇抵抗土匪的围攻。抵抗了一个多月,村庄依然未破,湖匪气急败坏,烧毁了村外张氏祠堂。张家疃人终打退了土匪,保卫了家园。至今在村里还能找到当年四个防匪大闸门遗迹。

旧时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巢湖九头十八嘴,嘴嘴出土匪”。但十八嘴中的张疃嘴却是个例外,不但没人当土匪,全村人对土匪皆恨之入骨,长期不懈进行抵御和打击。

在张家疃六百年发展演变中,历史的过往,发生过无数事情,随着时空的烟云散去,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危险时刻”,差点让张家疃成为第二个温家套,令张家疃老人至今提起这件事还心惊肉跳。1938年3月,一队日本兵在汉奸的带领下偷袭张家疃,村联防队员张承贵发现了敌情,他从城墙的枪眼里瞄准一名日本鬼子,一枪毙命。村外的鬼子先是被打懵了,继而日伪军像发了疯般哇哇叫着冲进张家疃,见人就抓,遇人就打,全村四百多户,一千多人,除了逃掉的一些青壮年,剩余的人全部被赶到村西大草滩上。鬼子在人群周围架起机枪,枪口对准手无寸铁的村民。眼见一场血腥大屠杀就要开始,在这紧急关头,张胜怀等人临危不惧,出面与鬼子汉奸斗智斗勇,经过一番巧妙周旋,终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张家疃老人还记得,抗战时期,联防队在建了两座碉堡,村南一座,村中一座。村南的碉堡上书有“卫我桑邦”,村中的碉堡上书有“俯瞰一切”。碉堡是建了,但张家疃村民照旧摆脱不了匪患兵燹,依然是提心吊胆过日子。

新中国建立以后,张家疃人才真正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张家疃人自古重视修文习艺,从村里走出去的人才,均在各自岗位守诚敬业,创造着不同业绩。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一些能工巧匠们,把高超的手艺做到各地。村里盖起了一幢幢农家别墅,几乎家家户户有庭院,院子里花木扶疏,鸭吟鸡唱,果实飘香。由于村风优良,张家疃获得过很多荣誉:巢湖市首批小康村、双文明村、敬老模范村、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等等。

山光水色相映,蓝天白云相衬,美丽的环巢湖观光大道从村前穿过,抱朴含真的张家疃,独具魅力的张家疃,将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文:方晗

图:徐振华、杨钧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